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書類
小學類
 于明堂以光武配祭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董卓西
 移载籍湮灭告朔之礼于此而坠暨于晋末戎马生
 郊礼乐衣冠扫地总尽元帝过 江是
称狼狈礼乐制
 度南迁盖寡彝典残缺无复旧章军国所资临事议
 之既阙明堂宁论告朔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为 (第 36b 页)
 至兴国其北岸为黄州府之麻城与扬接界此禹在
 荆时所治也
九江孔殷
 (锥指孔传云江于此州分为九道正义曰传以 江是/
此水大名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也浔)
 (阳记有九江之名虽名起近代义或当然陆氏释文/曰九江浔阳 …… (第 33b 页)
 上故以枝江为称(今枝江县东北六十里有百里洲/延袤百里与江陵分辖枝江故城)
 (在县/东)地理志曰江沲出西南东入 江是
(志无南字/疑此衍)
 江水又东会沮口又南径江陵县南县江有洲号曰
 枚回洲(洲在县西南六/十里枚或 …… (第 44b 页)
 也夏水自今荆州府江陵县东南首受江水曰中夏
 口经监利县沔阳州界入汉水以其冬竭夏流故名
 夏水其在梁州者则今四川成都府郫县沱 江是

 在县北六里一名郫江至泸州入大江其上流为成
 都府灌县蔡传所谓永康军导江县也潜水一在今 (第 46a 页)
 统于一则曰湘江导山云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夫衡
 山去洞庭且八九百里矣以其在湘江西岸为湘所
 隔故东行者必须渡湘而过经乃直曰过九江而不
 曰湘 江是
九江即湘江之明证也盖言湘江不足以
 包洞庭言洞庭亦无以见湘江故经惟称九江导水
 云又东至于澧过九江澧 (第 23b 页)
 (安府之安陆县俱有云梦之/称盖跨州豆隰兼包势广矣)睢水(定四年楚子涉睢/杜注睢水出新城)
 (昌魏县东至枝江县入 江是
楚王西走处睢水入江/处在今荆州府枝江县当郢都之西楚王避吴西走)
 (处也睢/一作沮)漳水(宣四年子越 (第 37a 页)
 (哀十年吴徐承帅舟师自海入齐此/为海道之始详见春秋时海道论)
连属江淮沂济波积成今日转漕河夫差争长黄池岁
却已功成半又过(九十三/)
 (哀九年吴城䢴沟通江淮杜注通粮道也今广陵䢴 江是
又哀十三年会于黄池杜注在封丘县南近济)
 (水国语夫差起师北征阙为深沟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 (第 49b 页)
 (伐楚欲其引兵自救而江围解非救患之师也故明/年秋楚人灭江 陈氏傅良曰晋大夫书帅师于是)
 (始大夫强也逼张氏洽曰楚商臣无父无君乃致患/于 江是
禽兽 人之甚晋襄不能率诸侯乘此时诛) (第 31a 页)
 吴子令
问之(同上)令作今 又继武城之下(十八叶右一行)又作文

哀公九年

考异足利本注今广陵刋 江是
刋作韩谨按惟崇祯一
本作刋未详孰是 立为天子故称帝乙谨按足利夲
后人记云立异本作五 反为鲁谋伐齐正误 (第 3a 页)
 开䢴沟(左传哀公九年吴城䢴沟通江淮注云于䢴/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
 (淮通粮道也今广陵䢴 江是/
○郡县志在江都县东二里)隋人广之而江淮舟船
 始通也孟子言排淮泗而注之江记者之误也 …… (第 48b 页)
 (湖广辰州府入沅叙一名渠江出今湖广靖州西北/入沅酉出今沅陵县东入沅湘出今广西桂林府兴)
 (安县东北入洞庭湖资出今湖广宝庆府武冈州东/北入湘澧详后导江水皆合洞庭中东入于 江是为)
 (
九江蔡氏遵之朱子考定九江去无澧二水而易以/潇一名营水出今湖广永州府宁远县北注湘水蒸) …… (第 52a 页)
 (县也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此所谓沱也夏水自今/荆州府江陵县东南首受江水曰中夏口经监利县)
 (沔阳州界入汉水以其冬竭夏流故名夏水其在梁/州者则今四川成都府郫县沱 江是
江在县北六里)
 (一名郫江至泸州入大江其上流为成都府灌县蔡/传所谓永康军导江县也○潜水一在今安陆府 (第 53b 页)
 也

陈大猷曰循行水涯曰沿水之险者莫如江海遇


风涛多沿岸而行所以独言沿不言浮以著具险



也此说亦通然吴语夫差曰余沿江溯淮又越师


沿海溯淮以绝吴路则沿对溯言明是顺逆之辞


与左传沿汉溯江同当仍旧说


扬之贡道自常熟县北之大江顺流而下至太仓


州北七鸦浦入海而东北经通州东又北经如皋


兴化盐城山阳县东而西入淮口溯流而上历安


东县南山阳县北又西至清河县西南之清口入


泗所谓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也(清口本名泗口今其道为黄河所夺)


左传哀九年吴城邗(音寒)沟通江淮杜注云于邗江


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一作宋)口入淮


通粮道也今广陵韩 江是
吴越春秋吴将伐齐自


广陵掘江通淮亦曰渠水汉志江都县有渠水首


受江北至射阳入湖是也又名中渎水水 (第 79b 页)
 渐元辰叙酉湘资醴水(元当作无盖无讹为无又转作元也汉志武陵无阳县无)
 (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行八百九十里醴与澧同)皆合洞庭中东入于 江是
 为
九江导江云过九江至于东陵今之巴陵巴陵之
 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水经九江在长
 沙下隽县西北楚 …… (第 11b 页)
 谓众水所会其流甚盛也

孔传云江于此州分为九道正义曰传以 江是



水大名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也浔


阳记有九江之名虽名起近代义或当然陆氏释


文曰 …… (第 12b 页)
 川云梦之际禹迹固多湮没诚然

水经注江水自夷道县北(今宜都县西有夷道故城)又东径上


明城北(晋荆州刺史桓冲筑此城移州治焉在今松滋县界)江汜枝分东入


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今枝江县东北六十里有百里洲延)


(袤百里与江陵分辖枝江故城在县东)地理志曰江沲出西南东入 江是
(志无南字疑此衍)江水又东会沮口又南径江陵


县南县江有洲号曰枚回洲(洲在县西南六十里枚或作枝) (第 24a 页)
治县南七十里废巴山县即古捍关)


至宜都县北又东入于江经所谓东别为沱者禹


所导一为梁州之沱今郫 江是
也一为荆州之沱


古夷水是也


附论江源

 华阳国志曰岷山一名沃焦山其跗曰羊膊江水所 …… (第 57b 页)
 隽入沅过郡二行千二百里充县今为九溪永定二
 卫属湖广岳州府巴丘山在府城内西南隅亦名巴
 陵又名天岳山水经注湘水北至巴丘山入 江是


郑氏以澧为陵名可也而又云今长沙郡有醴陵 …… (第 64a 页)
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城)


(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东入 江是
也盛弘之曰县旧)


(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西去郡一百六十里县左右有数十洲槃布其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按上 (第 65a 页)
    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

    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 江是
也同者半
    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
    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
  (第 1b 页)
 (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
 (正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束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 江是
也同者)
 (半不同者半则同者诖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 (第 1a 页)
师信说经之家无取于繁长也
郑樵曰历代舆图所及先儒之论多不足据所可据者
禹贡耳孟子曰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 江是
江有通淮 (第 17a 页)
 则𫝑弱故水缓而易淤此禹时之江能使震泽厎定
 而后世之江所以屡开而屡塞也欤(按吴淞为中江/其泄震泽之水)
 (直而不迂故视二江尤急二 江是
淞江支流今上海/之大黄浦古东江太仓之刘家河古娄江也 松江)
 (府志黄浦上原自三泖来其上为淀湖为白 (第 18b 页)
 言之为一分言之则二泽也沈括曰孔安国注云梦
 泽在江南不然据左传吴人入郢楚子自郢西走涉
 睢(杜预曰睢水在枝江/县入 江是
楚王西走)则当出于江南其后涉江入
 云中遂奔郧郧今之安陆州(今德/安府)则云在江北也江
 南今公安石 (第 17a 页)
是而衡雍新城之赵盾承匡之郤缺皆以
名见矣至宣十五年无娄之盟而齐高固亦以名见矣
文三年晋阳处父伐楚以救 江是
外大夫侵伐书名之
始也由是而郤缺之伐蔡赵盾之救陈赵穿之侵崇皆
以名见矣由是而宋华元郑公子归生卫孙免亦 (第 16b 页)
  (亦湮滃再按岳州府东南五里有灉湖/亦曰 湖即春秋之雍澨迂回非是)
 睢(楚子涉睢杜注睢水出新城昌魏县东至枝江县/入 江是
楚王西走 臣谨按孔颍达曰睢地名睢)
  (水出𤼵河山在郢都之西楚王避吴而西走水经/注曰沮水出汉中 (第 25a 页)
 䢴沟(哀九年吴城䢴沟通江淮杜注于䢴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
  (今广陵䢴 江是
江臣谨按国语夫差使王孙苟告/劳于周曰予沿 溯江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
  (吴越春秋吴将伐齐自广陵 (第 16a 页)
 伐与救必先审其是非伐为是则救之者非救为是
 则伐之者非非谓书救皆善也楚人围江晋阳处父
 帅师伐楚以救 江是
楚猾夏而中国救之晋悼公伐 (第 25a 页)